公海(5500iii·VIP认证)贵宾会-Unique Platform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列表 > 按系别 > 正文

按系别

王启军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02-20点击:

姓名 王启军 职称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出生地 湖北省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 出生年月
部门 西南大学公海贵宾会5500iii园艺系 研究方向 蔬菜品质(魔芋中多糖类物质葡甘聚糖)形成与调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

学习经历:

1988 -1992 西南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学士;

1996-1999 西南农业大学蔬菜学(食用菌),硕士;

2002-2008 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博士。


工作经历:

1992.07-1996.08:武汉市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

1999.07-2008.06:湖北孝感学院;

2008.07至 今:重庆西南大学公海贵宾会5500iii;

2014.02-2016.01: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园艺系访问学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全额资助)。


主要研究领域:

科学研究意义与经济价值

魔芋是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Amorphophallus)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迄今发现的唯一能大量合成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的植物种群。它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其主要成分葡甘聚糖是优异的纯天然膳食纤维,具极高的经济价值,已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化工、石油、纺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魔芋产业现已成为西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葡甘聚糖含量是魔芋品质的最重要衡量指标。而在模式植物如拟南芥中,某些部位的次生细胞壁中也含有一定量葡甘聚糖。由于相应突变体的缺乏,对于葡甘聚糖合成调控机理及其合成瓶颈知之甚少。而魔芋球茎中合成贮藏大量的葡甘聚糖,并与模式植物中在许多方面具显著不同,使魔芋成为葡甘聚糖合成调控机理研究的独特的极佳模型。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借助于模式植物,特别是拟南芥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思路,解释魔芋独有的生物学现象,而不是在其中进行同源基因功能的简单验证。

1. 葡甘聚糖和淀粉合成二者之间此消彼长合成调控机理如何?

魔芋不同种的球茎中葡甘聚糖含量差异很大,为5%-60%左右(以干物质计算),所有种均含有多少不等的淀粉,约为77%-10%左右。它们最终都来源于光合产物蔗糖。魔芋整个生育期仅有一片复叶,光合作用极其有限。如何将宝贵的光合产物尽可能的用于合成价值更高的葡甘聚糖而不是淀粉,探明不同类型魔芋中葡甘聚糖和淀粉合成二者之间此消彼长合成调控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魔芋中葡甘聚糖为什么会大量合成?

和拟南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在于,魔芋球茎中葡甘聚糖量可达干重的60%左右,而且最终沉积在细胞内的液泡中,而非拟南芥某些部位细胞的次生细胞壁的一小部分成分。造成这些不同的分子机理是什么?而且魔芋球茎中,仅有特定类型的细胞才合成葡甘聚糖,那么是什么信号指导在这一特定类型细胞中大量合成?目前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初步进展。

3. 魔芋中葡甘聚糖的合成和其易感软腐病等是否有联系?

对于不同葡甘聚糖和淀粉含量的魔芋类型,都易感软腐病等病害,说明葡甘聚糖和淀粉含量的多少与感病性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这些葡甘聚糖是否导致抗病性降低?即魔芋葡甘聚糖与抗病性之间有否联系?这有助于理解魔芋易感软腐病机理及其抗病性遗传改良。

科研项目:

1.魔芋葡甘聚糖合成、调控机理研究及关键基因功能验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

2.白魔芋葡甘聚糖相关优异品质相关基因的挖掘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

3.魔芋多叶发生机理研究 博士后科研基金,主持人;

4.魔芋多叶诱导的激素调控机理研究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主持人

5.魔芋葡甘聚糖合成及沉积相关分子机理研究自主科研基金,主持人


主要论文:

1.Kai Wang, Yi Niu, Qijun Wang, Haili Liu, Yi Jin, Shenglin Zhang. Cloning and evaluation of reference genes fo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nalysis in Amorphophallus.PeerJ5: e3260; DOI 10.7717/peerj.3260.

2. Donghwan Shim, Jae-Heung Ko, Won-Chan Kim,Qijun Wang, Daniel E Keathley and Kyung-Hwan Han. A molecular framework for seasonal growth-dormancy regulation in perennial plants.Horticulture Research, 2014, 1, 14059

3.Qijun Wang, Yuanxin Wu and Shengdong Zhu. Use of ionic liquids for improvement of cellulosic ethanol production.Bioresources, 2011, 6(1):1-2

4.Qijun Wangand Shengdong Zhu. Genetically modified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for improvement of ethanol production.Bioresources, 2010, 5(1):3-4

5.Qijun Wang, Chen Shouwen, Zhang Jibin, Sun Ming, Liu Ziduo, Yu Ziniu. Co-producing lipopeptides and poly-γ-glutamic acid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using soybean and sweet potato residues and its biocontrol and fertilizer synergistic effects.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8): 3318-3323



我们秉承“快乐科研”,崇尚自由和独立,追求实干与卓越。

热忱欢迎对本领域感兴趣,具有良好独立思考和实干能力的同学报考本课题组研究生!

联系方式:

E-mail: vegetkin@swu.edu.cn

邮政编码:400715

通讯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公海贵宾会5500iii

上一篇:赵希娟

下一篇:王志敏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