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际竹藤组织指导,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北京林业大学、成都市博览局共同主办的“2021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节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 在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东园完美落幕。经过激烈比拼,西南大学、苏州大学“寰行”作品最终荣获学生组二等奖。
团队由学院周建华副院长、孙松林老师全程指导,钟涛、贺宗文、倪明(苏州大学)、陈愉、吴若丽、肖明志、白晨7位风景园林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
1方案介绍
星空承载着亘古的历史,人类的想象以及关于未来的美好寄望,一切科学、人文、艺术都在这片璀璨与广袤下展开。在浩瀚的星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只如一粒小小的星尘,跟随行星的轨迹周而复始的航行在苍穹之下,那里有无数尚待我们探索的世界和等待我们诉说的故事,召唤人们无限的希冀与遐想。
我们想象的未来花园是基于人类对未知星球的美好向往,畅想有朝一日,人们能推开充满未知的奇幻世界的大门,深入星空之境,恣意地遨游宇宙,拥抱星辰大海。我们的灵感来源于螺旋星云——“上帝之眼”,方案取名为“寰行”,整体造型取材于变幻的星轨,以充满变幻的形态诠释未来花园的神秘与未知。
我们将多条圆形闭合圆竹扭转角度形成星云状曲面,外部用竹篾进行表皮编织,内部设置静思空间,人们可以倚靠在弯曲倾斜处休憩沉思,抬头仰望,则可发现中心不规则的圆形洞口,深邃的洞口正好连接未来的星空之境,也是我们观察宇宙的“上帝之眼”。驻足于此,既可与日月星辉对话,也可以滑动星球感受行星的运动轨迹,还可以在苍穹之下思考人与自然、与世界、与未来的若干关系。
外部植物种植形式也是模拟星轨的流变形态,以蓝色和紫色为基调来表达对未来花园的畅想。梦幻的花卉颜色与神秘的主体结构交相辉映,宛如遨游在蓝色星河。关于追寻未来的每一天都是无限神秘而又绚丽多彩的。
2建造过程
正式建造的第一天首先进行材料整理。发现缺失的材料后及时和主办方联系,并灵活地调整了施工方案,缺失的材料用原竹现场加工后替代。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场地的放线,定点,打基础桩。打桩完成后,在基础桩上安装大门和主龙骨。由于未能提前和工人师傅沟通,导致工人师傅进场较晚,且未携带必要的施工工具,浪费了半天时间。加上前期施工图未对圆环连接件进行设计,运到现场的材料无法直接使用,需要二次加工,导致最下面的骨架没有按照计划完全搭建。
第二天,早上天降暴雨,停工半天。下午在场地积水,无法使用电器的困难情况下。小组成员调整施工工艺,采用手锯加工、麻绳捆扎固定等手段进行建造。恶劣的施工条件影响了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在小组成员和工人师傅不畏困难、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基本完成竹构的下部骨架搭建。晚上开会总结了施工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停电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太大,必须尽快解决电器的供电。并且为了缩短施工时间,重新调整模型的设计,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适当简化。之后根据两天的建造经验,重新安排了第三天的任务分工,多分人员进行材料加工,其他成员在空闲时尽量帮忙进行材料处理。
第三天:早起提前到达建造现场,首先检查了夜晚下雨场地积水情况。早上使用充电的手电钻和螺丝工作。之后和对接单位、主办方协调通过连接集中供电点气管来为气钉枪供气。小组成员分为三个组:搭建骨架、加工材料、表皮编制。明确的分工加快了施工的速率,忘情投入的施工状态下,到天色完全黑下来才停止施工。虽然十分忙碌,但大家都感觉忙有所得。经过一天的紧张而忙碌的建造,竹构的外形基本搭建完成。
第四天:小组成员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植物材料的整理和摆放、另一组负责竹构的收尾和装饰工作。首先安装昨天提前做好的竹构内部骨架,然后是表皮编制,星球轨道安装。与此同时,运送植物材料并根据现场条件及时调整植物种植方案。由于场地太过泥泞脏乱,找来柔软的的竹丝做环形坐凳的铺垫,地面上先铺排几层竹构废材,再铺一层红色火山岩作为地面铺装。最终在小组成员团结一心,不惧困难的努力下,经过三天半紧锣密鼓的施工,作品顺利完工。
经过本次实地建造,小组成员总结了暴露出的一些问题。1.前期施工图考虑欠周到,对竹材的性能了解不够,导致加工成的材料形态与设想的形态差距较大且缺少必要的连接构件,以至于现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重新加工竹材,拖慢了施工进度。2.对方案的结构受力验算不足,设置了过多的结构龙骨,导致现场主体结构施工进展缓慢,也给最后的表皮穿插带来困难,最终呈现的表皮效果不佳。3.现场对方案的形体与连接方式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最终建成方案与原设计方案有一定的变形。4.与主办方及协助方沟通不足,导致一些铺装材料、辅助工具准备不充分,而且协助建造的工人进场太晚也拖累了前期施工进度。这些问题都成为我们现场施工与搭建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日后更好的开展花园建造与景观施工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基础。
3建成效果
4评奖现场
竞赛的评审委员会包括:评审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评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李树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杜春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章明,国际竹藤组织全球竹建筑项目协调员刘可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明坤等共10位专家评委。经过两轮评选,最终评选出奖项。